全球快看点丨“围墙挡景”能否实现“景区利益最大化”?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包括黄河壶口瀑布、青海湖、梅里雪山在内的
2023-06-17(资料图片)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包括黄河壶口瀑布、青海湖、梅里雪山在内的一些景区景点,周边部分路段都纷纷修建围墙、设置围挡,把附近道路过往车辆、行人的视线阻挡在景区景点的美景之外。
面对媒体追问,有景点表示修建围墙出于“安全考虑”,但同时不忘提醒“可以通过购买门票进入景区游览美景”。有景点比较隐晦地承认了经济考虑,坦承“当地经济条件不好”“随着旅游环境日益发展,围挡可能会慢慢取消,将来游客或无须前往观景平台付费即可赏景”。在新闻引发关注之后,也有网友批评这些做法是“围墙挡景”“拦路收费”。
诚然,不同景区景点的情况各不相同,修建围墙、围挡也可能出于各不相同的原因和考虑,所以评判是非对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不同的具体个案之间,也蕴含着一些相似的现象和苗头倾向,那就是通过“挡景”来“倒逼”游客买票入园,增加门票收入,确实是一些景区景点修建围墙的重要原因。
景区景点出售门票、收费入园有其合理性。开发景区景点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普遍面临运营周期长、收回成本以及实现盈利都难度较大等问题。如果再考虑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交通餐宿等配套行业的建设,旅游行业更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销售门票来筹集部分资金,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景区景点运营、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建设景区景点,培育、发展旅游行业,其初衷和宗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不要收门票、门票定多少价格,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市场成长、实现旅游行业发展的初衷宗旨,这些都应该辩证分析、综合评估。其中有两个因素值得重视。首先,旅游行业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效应,表现在它对关联产业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繁荣活跃都具有显著的溢出带动作用。其次,景区景点进入常规运营阶段之后,游客增加往往可以带来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因此,通过适度定价、调低门票价格甚至取消门票来吸引更多游客,成为一些成熟景区的明智选择。2002年,杭州西湖宣布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在此后20多年里,这一惠民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杭州和西湖,延长了他们的旅游滞留时间,增加了旅游总收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关联带动效应,成为被人称道的经典案例。
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有些地区、有些景区景点可能很难复制西湖景区的经验。不同地区、不同景区景点都可以因地制宜,探索总结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他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视为“他山之石”,提供借鉴和启迪;一些明显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做法,也应该引以为戒。比如,有些地方把优质旅游景区景点视为“提款机”“现金奶牛”,片面强调资源变现、提取经济收益,不重视让利游客、培育市场;有些地方的景区景点管理公司开展纯商业化运营,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的绩效考核指标;有些地方把景区景点资源整体外包,承包经营权“价高者得”,而不重视考核提供优质管理服务的资质和能力。在这些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成为主要的经营目标,一些经营者甚至不惜损害景区景点、当地旅游市场的长远利益,来换取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他们把门票收费当成与游客争利的手段,“高价潮”“提价潮”此起彼伏。这些过高定价透支了游客的消费能力,也透支了景区景点的未来发展空间,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至于有些景区景点通过修建围墙来防止游客“蹭风景”,“倒逼”他们买票入园的做法,更是充分体现了片面逐利的不良倾向。“吃相难看”而不顾外界观感,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惜 “砸招牌”“败好感”,这些做法恐怕都不利于景区景点乃至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甚至使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本文作者:封寿炎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